在一個寧靜的夜晚,佛陀教導了弟子呼吸冥想,這種練習,被稱為入出息念(anapanasati),不僅是佛陀自己修行的核心,也是他慷慨地傳授給追隨者們的智慧。
佛陀的教導充滿了深意,有時宛如詩般讓人沉思,他提到如何在吸氣和呼氣中感受到快樂與狂喜,卻留下了詩意性質讓人自行探索這些美妙感受方式的空間。
當我自己開始踏上呼吸冥想的路徑時,初期的指導似乎將我引向了一條難行的道路,專注於鼻孔的呼吸讓我感到煩躁。
我並非佛教徒然而在學習冥想的道路上,然而在學習冥想的道路上,佛教似乎已經探索了兩千年,我參閱了許多前人的智慧,在它們的智慧之中分享呼吸如同一股清新的風,教導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任何感覺到呼吸的地方,引領我發現呼吸不僅限於空氣的進出,而是一種流動於身體每一處的生命力。這種做法不僅令冥想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,而且也成為了我多年來樂於分享的練習。
泰國一位大師阿姜李達摩達羅,他的親身經歷將呼吸冥想帶給人們一個震撼,一次深入森林的閉關,那裡他僅憑呼吸冥想與一場突如其來的心臟病抗爭。在深入體驗全身呼吸的過程中,他不僅找到了從苦痛中恢復的力量,也發現了這種練習深遠的內在意義。
他提出的方法,經過時間的沉澱與精煉,終成簡潔的核心,念住呼吸,他在呼吸禪定基礎裡描述:
阿姜李對“呼吸”與“正念”的解釋,打開了一扇窗,透過這扇窗,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,體會到呼吸不僅是生命的基本動作,更是連結身與心、內在與宇宙的橋樑。
如同佛陀當年留給我們的,這條冥想之路既是探索也是回家的旅程。它提醒我們,透過呼吸與正念,我們可以發現生命中的狂喜與平靜,學會以一顆開放的心,擁抱每一刻的美好與挑戰。
阿姜李達摩達羅:呼吸禪定步驟
一、深長呼吸
以3-7次深長呼吸。
如果您有佛教習慣,您可以隨著吸氣時默念「佛」呼氣時默念「陀」。
二、清晰覺知
每一次呼吸,保持清晰覺知,覺知你的吸入時是吸入,呼氣時是呼出,這意味著你的心並沒有散亂。
三、全身呼吸
呼吸時,觀察你的呼吸是寬、窄、順暢、阻塞、快、慢、長、短、暖、涼,當你感覺到不舒適,調整到你舒適為止。如果你本來是長呼吸,但是覺得有阻塞,那麼你可以試著短呼吸。
接下來進行全身呼吸,當你感覺到舒適,
① 觀想呼吸由頭頂往下流動,由於男女性經絡有別,流動順序些為不同
男性:流動順序為後腦根→脊椎→右腿→腳趾流出,再一次呼吸後,由後腦根→脊椎→左腿→腳趾流出。
女性:流動順序為後腦根→脊椎→左腿→腳趾流出,再一次呼吸後,由後腦根→脊椎→右腿→腳趾流出。
接下來男女相同,
②吸氣時由後腦根開始→再從你的雙肩→雙肘→雙手腕→雙指尖流出。
③ 再次吸氣,從喉根處進氣→中央經絡→肺部→肝部→中間經絡區域往下持續流動到膀胱→直腸。
④再次吸氣,從前胸正中央進氣→一路向下,在過程中讓整個氣息拓展開來,使整個身心進入寧靜。
四、四種調息法
當進入全身平靜後,透過用下列四種呼吸法之一,以找到最舒適的呼吸法,然而如果能融會貫通更佳,因為你的身體之中的氣流動狀態一直再變換。
1)長吸入,長呼出
2)長吸入,短呼出
3)短吸入,長呼出
4)短吸入,短呼出
五、心的本位(聚焦點)
挑選一處身體上讓你感到特別舒適和穩定的地方來集中你的注意力,將覺知定位在此處,做為呼吸的聚焦點,或稱心的本位點:
1)鼻子 2)頭部中央 3)上顎 4)喉根 5)胸骨下端 6)臍部(上半部)
六、拓展覺知
覺受意識,使之遍及全身:將意識從這個錨點輕輕地擴散到整個身體。
七、氣感暢通
使全身氣感融會貫通、舒暢流動,感受整體在呼吸中的連接和和諧,使呼吸能量在你體內自由流動,帶來平靜與和諧,覺知盡可能的保持寬廣,像是你的意識拓散出去到你身體每個角落,當你的覺知寬廣意味著你能了解更多氣息流動的層次,例如氣息包圍著經絡,經絡到毛孔的氣感,有益氣感與有害氣感的混雜。
在念住呼吸禪定開示裡提到:
「純淨的呼吸可以洗滌全身的血液,血液清潔之後則可以消解身體的許多疾病與苦痛。如
你有神經官能症,它會消解。此外,體格會強健起來,令你的健康與安寧大有增進。身體感受良好時,心得以安定殲息。心在歇息後,你就獲得力量:坐禪時消解一切痛感,讓你久坐。身離痛時,心離五蓋。身心兩者有力量,此為定力。」
亞蒂絲補充一下,在修行裡面對於病痛,這些修行者對於病痛有一個重要的覺知: 身體反應心靈的疼痛,所以修行者首先必須克服內心疼痛,如何克服?即觀照疼痛,疼痛只是經驗,經驗會流動,而隨著觀照疼痛會慢慢消退,經驗的狀態也會消失,想要遠離痛苦則須保持時刻的正念,而非陷入對病痛的自憐裡,因為自憐之心將產生更多的病痛。
五蓋在佛教中指的是五種阻礙或覆蓋心靈清淨的煩惱,這些煩惱覆蓋了本來清淨的心,使人無法見到真實的自性,也阻礙了修行的進展。這些煩惱被比喻為覆蓋在心靈上的蓋子,阻擋了內在光明的照射,進而影響了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修行進程。在佛教修行中,了解和克服這些煩惱是十分重要的部分。這五種煩惱包括:
- 貪欲(貪蓋):對於感官享受的強烈渴望,包括對物質、聲音、味道、觸感等的貪戀。
- 瞋恚(瞋蓋):對他人或事物產生的憤怒、仇恨和敵意。
- 昏沉(睡眠蓋):精神不振、懶散和沉迷於睡眠,無法保持清醒和專注。
- 掉舉(掉悔蓋):精神不定、心煩意亂,無法集中精神,包括後悔過去的行為。
- 疑(疑蓋):對於教法、修行方法、甚至自己修行能力的懷疑和不確定。